2月12日,江远斌为秤杆装置精度卡口。在湖北武汉新洲区邾城街的一条小巷里,江氏秤沿袭了200多年,现在传到第五代江玉珍、江远斌姐弟俩手里。多年来秉承着“称物如称良知”的规范,江家秤现已被当地居民称为“良知秤”。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新华网武汉2月25日电(记者廖君 冯国栋)武汉新洲区70岁白叟江玉珍和60岁弟弟江远斌祖祖辈辈五代人做了200多年手工秤。江家不为利益引诱所动,不赚违心钱,没做一杆缺斤少两的短秤,他们出产的秤被当地人称为“良知秤”。
作为江家做秤的第五代传人,江玉珍满头银发,面带笑容,看上去很慈祥。从挑木材、刨木、制粗胚,到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一杆秤在江玉珍手上要通过10多道工序、五六个小时才干完结。
江玉珍介绍说,江家做秤有一条准则:不做计量有误差的“劣秤”,更不做缺斤少两的短秤。
“祖上做秤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新中国建立后没有沿袭。‘正兴’便是‘心正则兴隆’。只需守规矩,才干家业兴隆。”
1988年,弟弟江远斌开端和江玉珍一同开厂做秤。尽管国家遍及了电子秤,但在偏远地区,一些活动商贩和当地人仍是选便于带着的杆秤。
这些年,不断有商贩找到江玉珍,要她做短秤。所谓短秤,便是在秤的刀口上做手脚。刀口间隔误差2毫米,100斤的分量就相差七八斤。
上世纪80时代,武汉新洲一位卖鱼商贩,揣着9个光洋“袁大头”找到江玉珍,希望江玉珍做短秤,“一斤吃1-2两。做好了,这些光洋归你。”按其时行情,一枚旧币“袁大头”能兑换10多元现金。对这笔可观收入,江玉珍没动心。
1990年,镇上桥头一位收猪的商人找她做短秤被回绝。这位商人恼羞成怒,骂江玉珍“板死了”“苕掉了”。
江玉珍和记者说:“老一辈传我手工的时分就讲,肯定不可以昧良知。昧着良知,落不到好。干事光明正大,心里才没鬼。”
祖祖辈辈200多年的据守,为江家赢得了诺言。卖方只需说句“这是江家的秤”,买的人大多数都会对分量定心。在电子秤还没遍及的时代,江玉珍家的手工秤成为武汉新洲、麻城、黄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
居民黄喜莲婆婆家保藏了一杆江家的秤,每次买了什么,她都要用这杆秤称一称。她说:“用了40多年了,没出差错。”
做秤的手工,本是传男不传女。江玉珍12岁那年,哥哥被下放,弟弟江远斌年纪太小,做秤的手工便由刚刚小学结业的她承继下来。一转眼,江玉珍现已白发苍苍。弟弟江远斌跟着姐姐做了20多年的秤,现在也现已60岁。
两位白叟的做秤手工现在难觅承继人。尽管如此,江玉珍和江远斌仍是教育子孙,祖上是做秤的,做人就像做秤相同,要守规矩,不越线。
360败诉者爱上防暴警察习赴南锣鼓巷四川公安反思刘汉案首富告发副市长胡润全球富豪榜中方驱赶菲渔民衡阳官员堕落串案车改被指做秀乌克兰前总统遭通缉职务犯罪弛刑吕梁原市长买官中心第二轮巡视复旦投毒杀人者自白贪婪厅官弛刑须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