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末,笔者一度想见到X华。但是天命难违,因为分不清“曾家巷”、“陈家巷”,愿望没有实现。等再次见到X华?时间已经是2010年以后,我们都60~70岁了。)
我自己的婚姻大事有些不理想,多年来一直勉强凑合而已。20世纪90年代末,忽然我听到X华丈夫去世的消息,何况我女儿也已经上大学音乐学院。也不知怎么回事?我突然产生重新结识X华的意愿。
这时候我工作虽然很忙,也向熟悉人打听X华的去向?连问了两个瑞莲街的熟悉人,他们都说在“曾家巷开面馆”。这时候已经是都江堰市,古城区曾家巷附近,还有处陈家巷。“曾家巷”、“陈家巷”在听觉上,很容易混淆起来。可以发誓我两次都是,真正听成“曾家巷”了。
陈家巷、曾家巷,相距仅100多米,两条街巷相比?陈家巷窄小,不适合开面馆、饭馆。曾家巷稍宽一些,许多年前就有人在那里,做面馆、饭馆的生意了。可我两次去曾家巷,都没有见到X华的面馆!第一次我在曾家巷别人的面馆吃了面。这次是在一姓艾的人家,这是位个子不高的厨师。艾师曾经是县委伙食团的师傅,他炒菜做饭捞面都手艺精湛。退休后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自己在曾家巷开了家面馆,生意照样也很好。
第二次我上午去成都羊市场街,成都市委办事,乘坐公交车中午时回都江堰市。再乘坐城市公交2车到蒲阳路口下,步行从新东门进五桂桥街,路过陈家巷下段口子。再从曾家巷口步行,走到三方半巷子;走到原灌口镇前面,从上水巷子穿过;到瑞莲街X华已经搬家的街面,再到都江堰市委所在衙门口。走了这么大一圈子,仍然没有看到X华开面馆的踪影。于是自己只好叹息,“天命难违”今生与X华无缘。
这次找寻X华的过程中,我仍然在三方半巷子口,一家女士开的面馆吃了面。那么什么叫三方半?当年这里是灌县古城的一处老地名,有四处小街巷子汇集。其中稍大的三处,叫上、下五桂桥街、曾家巷,较小的一处叫马家巷子。人们把上、下五桂桥街,曾家巷叫着三方,马家巷子叫半方,于是就有三半的由来。
由于改革开放三方半临街的铺面,都成为各种店铺经营项目也多,其中面馆、饭馆也有几家。我吃面的这家面馆,店主也是位女士。其他的还有位刚退休的干部,这人姓罗口材很好,曾在灌口镇负责民政。当时灌口镇人家结婚、离婚、吵嘴、纠纷等等。凡是到灌口镇的,都由这人负责调解和办理。也因为如此而已,这人形成很好的口才。虽然人已经退休,他仍然在利用自己的口才。
我工作的都江堰市委宣传部,有位姓张的女士29岁离婚,听说就是在灌口镇由姓罗的这人办理。宣传部离婚的这位张女士,人还年轻也很有些姿色。也不知为什么?罗这人一连好几天,都来市委宣传部,找这位张女士谈话。因为同在宣传部工作,我也旁听了他的某次谈话。
罗这人主要是说自己很有水平!他刚退休精力充沛。如这时的市委徐书记也刚退休,这人自吹说他和徐书记谈了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因为他来的次数太多!引起宣传部领导和同志的反感。这位刚离婚姓张的女干部,只好这样远离他。只要他来就说自己有事,然后离开一会儿,这人几次讨莫趣只好不再来。
第二次寻找X华时,在三方半巷子口,一家女士开的面馆吃面。时间已经下午2点过了,那时候成都到都江堰市,还没有现在的动车、高铁、高速公路。老旧公路上汽车要跑1个多小时,从羊市街到西门车站乘坐公交车还要半个小时。到达都江堰市客运中心,再乘坐公交车到城区连同候车,差不多又要30分钟。如此这般跑一趟成都,单边要2个半小时。这天我是成都市委接近下班时离开的,到都江堰市也就下午2点过了。
这年笔者40多岁,已经在市委(包括县委)机关工作20多年。灌口镇的罗这人也认识我,但他居然训斥说,哪有下午2点过才吃中午饭的?但是这家面馆店主是女士,对我却很是感兴趣!她微笑着给我在碗里勾兑着料,然后煮面什么的。女主人建议我吃她的炤子面,她自己做的猪肉炤子面别有风味……。
我掏钱买了两碗,女主人她介绍的炤子面。这时段因为经济还在发展中,人民币的元角分都能使用。所谓炤子面也就2角钱1碗。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粮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自1953年统购统销开始,到80年代初粮票曾经很是重要!由于改革开放、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粮票君退出市面,乃历史之重大进步!
都江堰市早在民国年间,灌县时候就是百日场。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理论,几天赶一次的叫场,每天都赶的叫镇;那么许多年前,灌县即达到镇的规模。现在的社会现实是,还要达到城市一级的城,才会上午、下午、晚上都有生意。都江堰市还未达到城市级,许多年前到现在都是半日场,上午生意还好下午就少人少生意了。这天下午2点钟过后,我吃面的这家小面馆,这里已经少有其他食客。
给笔者的面做好了,女主人给端来两碗炤子面;索性坐在我桌子旁边,看着吃面和我聊天。那位姓罗的有些不甘心,但是也没有很好的方法,只好站在一边看我们说话。女主人没有白说,她做的炤子面真的好吃!那位姓罗的已经说明,我是市委宣传部的X秘书。
这家面店的女主人向我介绍,她现在单身、自己和原丈夫,过去都是城外蒲阳河畔青城纸厂的工人。单位改制个人下岗,夫妻俩都离开原单位;有个儿子上高中,由她自己负责料理。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都江堰市除一家也是在蒲阳的电力修造厂,因国家对电力企业政策保护还存在。其余都江堰市的所有大小单位,都改制了或解散了。女主人下岗后,自己还想做点什么?但是前夫就一天只是喝酒,所以两个不得不离婚。那位姓罗的插话说,女主人和前夫的离婚手续,也是在灌口镇由他给办理的。
女主人说她之所以开面馆,那是因为父母过去,都是灌县饮食行业的。在父母的勲陶下,她也会做点什么?宣传部的同志,欢迎你经常来,还可以给做点更好吃的……。笔者吃着很好的面,只能点头说今后一定来。如果直观感觉,这位女士比X华更能说,也是位很不错的。
但是X华和我有自1962年开始的印象,我头脑中老是闪现出来。特别是她头上扎着翘翘的小辫,藏在花草或小树丛中喊假女子……!然后长成姑娘后,以非凡美丽的身材和长相,驰骋在灌县的篮球、排球场上……。再就是玉堂白马小河边拱背桥那里,如同兰花素草一样的知青时代……。
我自己在市委宣传部,从事秘书和成人大专函授教育,工作一直都忙得很。这次来三方半吃面,主要是想见到X华!现在X华和她传说中的面馆,像是失踪了一样……。心想三方半这家女主人,和她的面馆虽然很好?但是我今后不会再来。让遗憾的是我原本想打听,X华的面馆到底在哪里?因为同样开馆子,互相应该说知道。但是因为姓罗的老人插在当中,干扰了思维这线多岁的时候,曾经和X华谈起这段经历。她很生气地训斥说,你问过没有?我说肯定问过,也不怎么回事?在瑞莲街问了两个人,他们都说你在曾家巷开面馆。X华说“曾家巷”、“陈家巷”,发音都差不多,一定是你听错了……。
直至现在都江堰市古城区,陈家巷靠近新东门口这段;城市建设扩宽了一些,仍然有好几家面馆。当年其中之一家,应该是X华开过经营过的。可惜上天无缘,多年前从来就没想到过,去陈家巷看看……。
我自己的时间自2000年开始时,生活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是从繁忙中退出。根据平常读书积累的知识,从事些文字上的创作写作活动。我居然写成反映遵义会议的歌剧《遵义,遵义!》。贵州遵义曾经有家川剧团,2010年开始的时候;他们来都江堰市演出,反映红军女医生的新编川剧《红军魂》。内容是描述一位红军的女医务人员,利用艾草、青蒿、针灸等中药。帮助贵州当地群众克服瘟疫,在当年艰苦的条件下,护卫了一方群众的平安等等。
2015年的时候,笔者曾与遵义川剧团联系,试图把自己的剧本推荐给他们。不料对方回答单位已经改制,无法再上演剧本什么的。说来也凑巧这天在原衙门口市委、政府的地址,“5.12”后暂时废弃成为空旷的坝子,城市交通33、35路车站点。笔者偶然遇到X华的妹妹之一,我顺带问她X华在哪里?这位当年的美女妹妹之一说,X华在贵阳她女儿那里……。
这里我想起电影《铁弓缘》,这是由陈怀皑执导,关肃霜、梁次珊主演的京剧电影,其主要演员都是贵阳京剧院。能否请X华帮助,将自己的剧本送交到贵阳京剧院?于是告诉这位美女妹妹,如果X华能够回来,请她联系我一下……。这位美女妹妹也答应了,她还告诉说X华的女儿是贵阳航空公司的空姐,女婿是贵阳医学院的老师,2017年已经有个7~8岁的孙子。她家里父母都已经高龄归天,自己和4个妹妹都还健康存在。
这位女士还说,X华在都江堰市有住房;她每年带自己的孙子,寒暑假回来住两次。然后姐妹之间有什么事?她也要回来帮助照应。成都和贵阳之间有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因为X华的女儿是空姐,航空公司方面有相应的照顾。如果航班有空位子?X华还可以乘坐客机回来。我把自己的联系方式,交给这位美女妹妹。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自然是见到了X华!感觉上还是那么漂亮。她往来贵阳、成都之间,也帮助我把《遵义,遵义!》剧本的打印件,送交到贵阳京剧院。当然我这样的人和作品,是不可能登上戏剧舞台的。只能今后如果有条件,出版成书交给群众阅读和欣赏。
和X华不多交往中,笔者还了解到以下情况。X华利用女儿当空姐的有利条件,乘坐贵阳航空的飞机,去过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地,国内去的地方更是多!听X华说航空公司有政策,如果航班有空位子,空乘人员的直系亲戚,可以优惠待遇乘坐。她自己收入一般,但女儿、女婿收入高,所以有机会X华可以去国外。
她还给我看过手机上,她女儿的好几张照片。有穿空姐制服的,有穿学生制服的,有穿干部制服的,还有许多穿裙装的生活照片等等。总的说X华的女儿漂亮!否则当不了空姐。但是和X华年青时相比?长相、身材、气质还是有些不如。
看照片的时候我曾议论说,X华的女儿没有她漂亮?X华自信地说,别人也是这样讲的。X华最生气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她在陈家巷开面馆之时,我曾打听过但是没找到!实际上陈家巷距离曾家巷,就那么100米左右!这对我和她来说,就象是牛郎织女之间的银河,永远不可能逾越了。
转眼之间笔者已经过了70岁,这完全是人的暮年了。X华也接近70岁,我们之间长小也就不到3岁。回顾我们两个不多的交往,她小时候爱喊我假女子;1972年19岁时,攻击我“这个人如同女子一样”;1973年20岁时,讽刺我“你年纪好大啊呀!”1982年她29岁时,终于展现出“低睸俯眼的媚态”。实际上都与县委机关干部,经济上的待遇相关联。
仅就都江堰市而言,干部工资待遇是20世纪50年代定的。那时候物价以猪肉为例,人民币0.30元1斤。到20世纪80年代,猪肉每斤已超越1元,但工资仍然没有变化。幸亏有改革开放、有农业生产责任制,干部们1981年起每年开始有,2个月工资的奖金80元钱。前面章节说了,当然真正解决干部待遇,还是党和国家20世纪90年代,实行公务员制度。
重复前面章节写的,都江堰市灌县时候,1980~1981年搞农业生产责任制。粮食总产由2.8亿斤,上升到3亿斤、甚至4亿斤!1982年全国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当年粮食总产即从6000亿斤,上升到8000亿斤。不久达到1.2万亿斤,近些年更是达到1.3万亿斤。
那些年粮食不够吃的家庭,都要去农贸市场购买粮票且补贴。粮票价格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每斤0.20元,80年代就每斤0.05元。90年代粮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人类手上的古玩一类。
X华到了晚年60~70岁的时候,总结自己找对象时“太笨”。但是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这美女相当聪明,当年的现实迫使她这样。但其当建筑工人的老公,过早离世只是她运气不佳。
社会进步常常是,缓慢和急进相结合。有哲人说过,社会进步不是均速的;而有一天等于20年,和20年等于一天相结合。就干部待遇而言,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干部待遇方面的政策。30年后先是80年代,才有每年80元钱,相当于2个月工资的奖金。然后40多年后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公务员制度,干部待遇问题得到解决。
就县委机关而言,干部日子好过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80元奖金开始。社会对县委机关干部转变看法,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文字工作者的责任,应该是把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方方面面的进步,用文字记录在案。
这部作品到这里就结束了,回顾20世纪60年代开始。笔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与X华的交往不多、不深、不实际。但是我自己思想的涟漪,却一圈又一圈地在脑海中扩展。几乎所有哲学著作都写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的。精神只是物质的反映,精神是第二位的。笔者是过来人,也只有过来人;才对其中的道理,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