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筑大师的蓝图落地成诗,城市便获得新的文化基因。进入2025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球各地陆续迎来一波文化艺术地标建筑的全新启幕。从东方到西方,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城市到丛林,全球建筑大师们正以空间为媒介,构筑着超越功能性的精神场域。这些即将启封的文化容器,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承载着人们对美的感知、对过去与未来的想象。这是属于2025年的空间叙事,也是人类用建筑书写文明的新篇章。
我们从中精选了33个备受瞩目的全新项目和扩建改造项目,从美术馆、博物馆到歌剧院、科技馆、综合文化中心,希望它们能为你2025的环球文化之旅,激发新的好奇与向往。
2月13日,位于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内的上海大歌剧院建筑主体施工完成,一把巨大的“中国扇”正在黄浦江畔缓缓展开。整个项目总建筑面积14.6万㎡,预计2025年底全面竣工,建成投用后将有2000座的大歌剧厅、1200座的中歌剧厅与1000座的小歌剧厅等三个剧场,届时将作为亚洲一流的艺术殿堂,为市民和全球游客提供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独特体验。
上海大歌剧院拥有标志性的扇形屋顶,主体建筑外立面采用透明玻璃与金属框架结合,形成菱格纹理,室内设计延续扇形元素,融入动态螺旋屋盖结构,营造光影变幻的空间体验。屋顶设计为全年全天候开放的公共广场,既是表演舞台,也可容纳近万人举办大型活动,与黄浦江景及世博文化公园的自然景观相融合。
上海徐汇滨江即将迎来一座全新的文化地标——西岸大剧院。其毗邻西岸梦中心、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油罐艺术中心、西岸美术馆,不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一个集观剧、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公共艺术空间。
剧院总建筑面积约23000㎡,丹麦SHL建筑事务所将“水岸涟漪”的概念融入建筑规划设计,外立面以凹凸不平的线条诠释江水的流动感;内设一个1673座的大剧场和一个208座的一方剧场,主扩声系统采用尖端技术,让声音如流水般环绕观众流动。剧院对标世界级滨水艺术中心,以“Art for us”为核心理念,秉持“国际前沿的码头,中国原创的源头”的定位,提供卓越的观演体验。目前剧院处于试运营阶段,已有演出陆续登场,4月27日正式向市民全面开放。
苏州当代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在风景如画的金鸡湖畔,苏州摩天轮下。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88万㎡,展厅面积约1.13万㎡,目前外墙施工已基本完成,预计2025年底就能对公众开放试营业。
建筑设计参考了传统以回廊相连的苏式园林建筑,一片片屋顶曲折交错相连,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檐曲线个巧妙连接的独栋单体构成,形成“一步一景”的独特效果。立面采用波纹状弯曲的玻璃窗格,带有暖色调的不锈钢元素,旨在反映室外花园。
由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苏州H+美术馆已经封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对外开放。美术馆建筑面积8500㎡,内设五个展厅,并配备多功能厅、屋顶花园、水池露台、艺术商店、轻餐饮等配套公共空间。
美术馆外观突出几何的逻辑性和秩序感,在空间设计上格外重视建筑主体与旁边的环境的关系,通过落地玻璃及立体阶梯式的建筑结构,将建筑打造成“立体园林”,同时将丰富的外部风景引入内部。有“清水混凝土诗人”之称的安藤忠雄在项目中延续他鲜明的“素颜”风格——墙面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不再进行任何的涂料或装饰。
浙江安吉以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闻名,是“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这里是“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安吉文化艺术中心邻水望山,位于安吉“两山”未来科技城的核心启动区,占地约14.9万㎡,总建筑面积约12万㎡,将打造为集文化、生活、艺术、教育、自然于一体的城市客厅,预计2025年建成使用。
建筑设计以多片看似随意散落的“竹叶”状弯曲的天蓬屋顶为特色,大剧院、会议中心、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六处场馆分布于“竹叶”屋顶之下,它的设计也呼应了周围安吉茶园起伏的地形,如同一处大地艺术景观。多个镶嵌在茶山中的庭院成为了场地呼吸的缝隙,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叶片”错落的缝隙让天光投进室内,让内部空间变得明亮,优化了节能表现。除此以外还有一个17米高的全玻璃立面,一旦完工,将成为中国最高的自立式玻璃墙。
无锡美术馆坐落于尚贤河湿地公园内,建筑规划设计灵感源自江南特有的多孔的太湖石形态,融合了东方园林艺术与现代人文肌理,整体空间 “洞空灵透交错、虚实空间互生”。这种沉浸而复杂的结构,创造了一个优雅而又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使得人类能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闭眼冥想,开展精神上的追求与思考。
设计强调了美术馆空间体验与自然环境的紧密结合,展现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尊崇与赞美。内部空间沿袭水乡、自然、文化、传承之理念,并赋予了访客极大的观展自由和灵活度。中庭借鉴中式园林和四合院的设计,四面合围,没有屋顶。雨水在中央自然落下,形成水天一色的美景。三楼还将九处零散空间、总面积达1800多平米的屋顶设计成了空中花园,可以在此俯瞰尚贤河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色。
深圳今年迎来又一文化地标:由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深圳科技馆新馆,1月31日至2月4日春节期间已开放试运营,今年全面开放。
新馆坐落于深圳光明中心区科学公园,地铁6号线万㎡。建筑规划设计以自然形态为灵感来源,U形的光滑外观,从天空俯瞰如同一颗鹅卵石放置于公园绿地上。流线般的造型融合科技,彰显未来感,深灰色的金属表皮构成了太空飞船般的昭示性外观,优雅又神秘,加上绿色低碳环保的可持续性设计,充分契合了科技馆的主题。
新馆建成后,将成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公共文化设施的新标杆,其定位“数字文明·创新未来”,致力于成为全世界首家数字文明创新科技馆,并力求在全世界内产生深远影响。
海口全新文化地标——海南科技馆科技馆坐落于海口市西海岸长秀片区,这里汇聚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体育场馆,是海南自贸港重要的科普基地和优质旅游景点。项目占地4万㎡,地上建筑面积近2.8万㎡,最重要的包含科技馆主体建筑、天象馆、风雨连廊和室外科技文化广场等,计划于2025年建成投入使用。
MAD的设计结合海南的城市特征、场地环境条件和科技馆的愿景,创造了“原始雨林与未来科技相遇”的情境。主展馆外观呈现流动上升的形态,一条由下至上的螺旋坡道贯穿室内展览空间。阳光通过玻璃穹顶倾泻而下,点亮中庭和坡道。由上至下的动线引导参观者们通过核心筒到达顶层的360度观景平台,再通过螺旋坡道向下参观各个展厅。
以极具未来感的科技馆主展馆为中心,延伸起伏的风雨连廊向四周展开,连接了不同功能的场馆,北侧为巨幕影院和飞行影院,西南角为天象馆和天文观测台。下沉广场、湿地景观、教育花园等自然教育场所栽种着大量海南当地热带植物,打造了一个供市民们休憩、互动又充满教育意义的公共空间。
萨迪亚特文化区的核心地标建筑之一扎耶德国家博物馆由Foster+Partners设计,五座空气动力塔的外观呈现轻盈的羽毛状,设计灵感来自飞行中猎鹰的翅膀,该设计采用了几个世纪以来用于给该地区住宅降温的巴杰尔风塔原理,将古老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博物馆内部降温,以应对阿联酋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以此向已故的开国元勋扎耶德·本·苏丹·阿勒·纳哈扬(Sheikh Zayed bin Sultan Al Nahyan)对遗产和环境的热情致敬。
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空间采用的混凝土的颜色灵感来自萨迪亚特岛上常见的白色沙子;博物馆还将有一座400米长的花园Al Masar(阿拉伯语意为“路径”),从海岸线一直延伸到建筑入口。博物馆的六个永久画廊将探索阿联酋从史前到现在的人类历史、语言和文化。还有一个临时画廊,将呈现七酋长国的共同历史、价值观、文化和遗产。
萨迪亚特文化区的地标建筑之一阿布扎比自然历史博物馆由Mecanoo设计。项目类似于天然岩层,所有设计元素都有几何形状,五边形的形状类似于细胞结构,此外伴有水和植被,表达了沙漠中生命的重要象征。这个35000㎡的场地将设有画廊展示区、临时展览空间和剧院空间,以及一个用于动物学、古生物学、海洋生物学、分子研究和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研究设施。
博物馆将展示跨越138亿年的地球自然历史,并展出一些世界上最稀有的展品,包括著名的“斯坦”,一具11.7米长的霸王龙骨架,或默奇森陨石,它为科学家提供了对早期太阳系的宝贵见解。博物馆还将举办沉浸式展览和互动体验,带领游客回到宇宙的起源,讲述它的进化、地球的形成以及我们星球上生命的历史。博物馆预计将于2025年完工,年底开放。
被誉为“无限好奇心之家”的teamLab Phenomena Abu Dhabi同样是萨迪亚特文化区的地标建筑之一,建设即将完工,并计划于2025年公众开放。
项目占地17000㎡,由全球知名的东京艺术团体teamLab创建。建筑规划设计时融入生命形式的特征,以创建没明确界限的有机形状,因此建筑外表并不具有象征性,而是一种不确定或模糊的东西,就像一朵云。
项目在艺术和技术的奇妙交汇处为观众提供鼓舞人心的空间,围绕“环境现象”这一主题进行策划,每一件作品都将根据其特定的环境及其所遇到的互动进行设计。随着展品的发展演变,每位观众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沉浸式冒险将激发联系,启发人们探索世界的新视角。
四千多年前,埃及法老胡夫用20年,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四千多年后,胡夫金字塔的旁边,同样用了将近20年,外加令人咋舌的10亿美金,兴建起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博物馆——大埃及博物馆。
这个被形容为继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之后的“第四座金字塔”工程,位于吉萨金字塔和开罗城之间的沙漠高原边缘,占地49万㎡,包括一个2.4万㎡的永久性展厅,一个文物保护中心,一个儿童博物馆,以及储藏室、会议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外部沙丘、植物园和神庙园,预计收藏约10万件古代文物,包括来自图坦卡蒙国王陵墓的大量珍宝。此外,胡夫金字塔旁的太阳船也将移至该馆,以期成为全世界展示最多、最稀有、最重要法老时期文物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设计的具体方案来自华裔设计师彭士佛夫妇共同创办的Heneghan Peng建筑事务所,设计团队共有来自6个国家13家公司共300人去参加了。博物馆部分区域近年已陆续开放,计划2025年7月3日全面开放。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宣布,备受期待的V&A东馆典藏库将于2025年5月31日开放,这将创造一个“访问国家藏品的新模式”。
V&A东馆典藏库位于伦敦东部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由前伦敦2012年奥运会媒体中心局部区域改造而成,占地四层,总建筑面积16000㎡,储存有超过25万件物品、35万册图书馆书籍和1000份档案。仓库式的陈列和展示方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博物馆体验。它让你有机会看到一个正在运作的博物馆的幕后,探索博物馆为什么以及如何收集物品,了解它们是如何被照顾的,并揭示它们讲述的关于我们和我们的世界的故事。
典藏库还开放了艺术与设计档案馆和戏剧与表演档案馆,让游客进一步探索艺术家、设计师和表演者的工作方式。其中最受瞩目的大卫·鲍伊中心将于2025年9月13日开放。这里拥有大卫·鲍伊超过9万件物品档案,届时将有一系列展览、装置和嘉宾策划的互动内容,让游客进一步探索这位流行偶像的文化遗产。
2025年底,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将搬进一座由法国建筑师Jean Nouvel重新设计的历史地标建筑,并对外公众开放。
这座新的艺术地标位于巴黎历史悠远长久的皇宫广场,原为一栋1855年建造的奥斯曼风格建筑。Jean Nouvel的设计旨在融合建筑的历史背景,强调开放式的建筑风格,拥有宽敞的凸窗,可以俯瞰周围的圣奥诺雷街、里沃利街和皇家宫殿广场。
新空间占地8500㎡,6500㎡用于展览区域,这中间还包括五个占地1200㎡的移动平台,可动态重新配置空间,并创造出高达11米的垂直区域。这一特点使环境得以一直更新,支持多样化的艺术装置,提供灵活性和创意空间,使建筑与基金会的使命相一致。步道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观赏点,确保了艺术和建筑方面的引人入胜的体验。
由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及其妻子梅罗迪·霍布森创立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将2025年正式向观众开放。这是全球首家以视觉叙事艺术为主题的艺术博物馆,涵盖绘画、插画、漫画、摄影、雕塑、装置、电影、动画和数字艺术等多种媒介。
博物馆位于洛杉矶博览公园,由中国的著名建筑师马岩松(MAD)设计,外形如同一艘科幻飞船,未来感十足。其建筑面积超过11万㎡,共有五层空间,还有11英亩的景观公园。馆中有藏有《星球大战》系列的概念设计、道具、原画和模型,古罗马的马赛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20-21世纪的插画艺术及漫画艺术,以及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艺术作品。
Refik Anadol工作室计划于2025年在洛杉矶推出世界上第一个人AI艺术博物馆——DATALAND。其坐落于大型综合体The Grand LA内,占地20000平方英尺,拥有四个画廊空间,由Gensler建筑事务所操刀设计。
DATALAND致力于数据可视化和打造基于AI的创造力的数字生态系统。它将作为大规模、以自然为中心的数据集的公共存储库,并将建立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艺术收藏。
与联合国合作开发的开源AI模型“大型自然模型”(The Large Nature Model,简称LNM)是DATALAND一大亮点,利用9亿标本记录、9000万标本数据及5400万张影像和200万条声音记录,AI将创作出5亿张自然影像。这也将成为博物馆的开幕展陈,届时观众将可以沉浸式一睹雨林、冰川等地球ECO的风光,感受人与自然的共生。为了打造多感官纬度的沉浸式体验,博物馆还与香水公司合作,开发了能生成50万种气味的AI模型,让参观者在观展时能闻到视觉体验中的气味。
哈莱姆区的工作室博物馆宣布将于2025年秋季在纽约125街开设新家。这是一座专门展示黑人艺术家作品的博物馆,是非洲裔艺术家在当地和国际上的纽带,也是艺术和社会思想动态交流的场所。
新馆占地7896m² ,楼高五层,不同大小的建筑堆叠在一起,展览空间增加了50%以上,公共区域增加了约60%。新馆将允许博物馆展示其2000件永久藏品中的更多藏品,同时每年为三位艺术家提供艺术驻地工作室空间。
新馆开幕展览将通过关注艺术家、教育家和活动家汤姆·劳埃德的作品,为博物馆带来一个完整的循环,汤姆·劳埃德曾在1968年博物馆的开幕展上亮相,当时该机构只是第五大道上一层租来的阁楼。
直岛位于日本濑户内海,因集结众多大师级作品和三年一度的「濑户内国际艺术祭」而被誉为现代艺术圣地,如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便在直岛上创作了九座建筑,而第十座建筑——直岛新美术馆亦将在2025年春季开放。
美术馆位于直岛本村区附近的山顶,建筑面积3176㎡,为一座三层建筑,其中两层位于地下,一层位于地上,共设四个画廊空间。除了室内展览,咖啡馆和室外区域也将作为艺术表达的空间。建筑内外无不展现着安藤忠雄标志性的极简主义美学。自然光是一个关键特征,中央楼梯由天窗照亮,天窗向下延伸到地下画廊。
一个全新的私人博物馆——Dib曼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在2025年底亮相曼谷市中心。博物馆由已故艺术收藏家兼饮料公司首席执行官Petch Osathanugrah发起,规划有12900㎡的展览空间,将成为泰国最大的艺术空间之一。它将主要展示Petch Osathanugrah的藏品和泰国艺术家的作品。
博物馆由一个20世纪80年代钢制仓库改造而成,邀请了WHY建筑事务所的泰国创始人Kulapat Yantraast负责设计。建筑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工业结构,以纪念其历史渊源。二楼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元素,包括泰国和中国风格的屋顶和窗户,在自然状态下巧妙地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这一想法在博物馆的名字“Dib”中得到了呼应,意为“原始”或“自然状态”。博物馆以白色、灰色和工业色调为主,营造出阁楼般的氛围,这种中性背景,使每件展品都能在极简主义环境中脱颖而出。
中亚第一家私人现当代艺术博物馆将于2025年夏季在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开放。创始人为哈萨克斯坦汽车巨头、慈善家和狂热的艺术爱好者Nurlan Smagulov,其过去三十年收藏的哈萨克斯坦和中亚艺术家的700多件艺术品,将被安置在由英国建筑师Chapman Taylor设计的9400㎡的新建筑中。
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阿拉木图自然景观和城市环境的并置,由两个“L”形结构象征——一个代表山,覆盖着石灰岩,另一个象征着城市,覆盖着铝。这些形式向外延伸,创造出引人注目的梯田,可以欣赏到城市和山脉的壮丽景色。博物馆致力于支持和研究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的当代艺术进程,同时热情参加国际舞台,批判性地反映当今社会的进程。博物馆将以两个展览开幕:哈萨克斯坦艺术家Almagul Menlibayeva的个展“我了解一切”,以及由Inga Lāce策划的群展“Qonaqtar(朋友)”。
苏联时代中亚地区最大的一座电影院(b.1964),在英国建筑师Asif Khan的手中焕发新生,这座全新的Tselinny当代文化中心将于今年4月公众开放,将为艺术展览、表演、电影放映、研讨会等文化活动提供空间。“Tselinny”来源于俄语单词tselina,意为“未开发但肥沃的土地”,象征该建筑作为文化创新中心的潜力。
受游牧宇宙学的启发,中心主立面被重新设计成42米长的曲线白云形状。这朵云体现了“腾格里—天空”与“乌麦—大地”的对话,以及从二者结合中创造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跟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在立面的画布上画出电影般的光影运动,8.5米高的薄片的微妙形式就像“电影院屏幕前的窗帘”,向建筑的原始功能致敬,并邀请人们探索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精神。在翻新过程中,施工团队在石膏板后发现了一幅由苏联艺术家Evgeny Sidorkin绘制的壁画,这幅壁画将被保留,并作为大厅的核心展示之一。
作为波尔图19世纪的工业遗迹,Matadouro屠宰场已废弃了40年,其占地29000㎡,包括15座相互连接的古典风格工业建筑。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与OODA正在将其重新设计,改造为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文化、社会和商业中心,并与地铁站相连接,以振兴当地发展。
设计师为建筑群创造了一个从远方就能看到的,有强大存在感的创新屋顶结构,设计灵感来自当地的建筑传统。这个悬挂在建筑群上方的屋顶由陶瓷片制成,根据场地的地形起伏,创造了一个动态而有节奏的视觉游戏。如同悬浮的织物一样的薄型构件交错起伏,暗示了该地区丰富的纺织历史。新的屋顶作为建筑群的第二层皮肤出现,玻璃面板为室内带来光线的同时遮挡了酷暑和降雨,使得场地一年四季均可使用。
改建工程计划于2025年完工,有望成为一座建筑和社会地标,涵盖工业博物馆、当代艺术资料库、多功能展馆、艺术社区、艺术家驻地、传统工艺美术、创意实验室、表演空间、体育馆、办公室等丰富功能。
由百年欧洲邮局改造而来的全新私人艺术博物馆——PoMo日前在挪威第三大城市特隆赫姆正式开放!
PoMo所在的这座新艺术风格的旧邮局大楼建于1911年,占地4000㎡,楼高五层。伊朗裔法国建筑师India Mahdavi与挪威建筑师Erik Langdalen携手对大楼做改造与翻新,活泼大胆的色彩+明亮开放的空间+艺术家作品加持,使其摇身一变成为充满当代活力、却又保留历史元素的艺术空间。
PoMo以「包容度高且易于亲近」为目标,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其永久收藏包括路易丝·布尔乔亚、凯瑟琳·弗里奇、西蒙·利和菲利普·帕雷诺的作品。博物馆表示将至少60%的采购预算用于女性艺术家,以解决藏品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开馆首展“来自未来的明信片”已于2月15日启幕,以“明信片”作为视觉隐喻,响应建筑历史并为其开启全新篇章。
Fenix移民博物馆占地 16000 ㎡,是MAD建筑事务所在欧洲的首个文化项目,旨在继续探索人类迁徙的故事。在对博物馆的展望中,“移民”主题被升华为流动、多元、碰撞等具有当代意义的理念。
Fenix是荷兰鹿特丹著名的历史建筑,于1923年建立,曾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库房。其所处的Katendrecht半岛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移民港口,千百万欧洲人曾于此登船迁移海外,也有大批华人从这里开始侨居欧洲的生活。Fenix曾在二战中被摧毁,又在上世纪40-50年代经历多次修缮,承载着鹿特丹珍贵的历史记忆。
MAD的改造方案将鹿特丹的历史与当下连接,盘旋飞升的两条银色楼梯如同龙卷风一般伸出屋顶,象征全球移民所经历的动荡旅程;海鸟雕塑轻巧地落在建筑一角,隐喻着移民历史,也呼应着水滨港口的环境。建筑临河的底层空间对创意、餐饮、文化等多元功能的融合充分激发社区活力,让Fenix不仅延续历史,还成为催生新文化的重要场所。
瓦登海世界遗产中心坐落于荷兰格罗宁根Lauwersoog渔村瓦登海边,预计今年春季开放。瓦登海地区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最大的完整潮间带沙泥滩系统,也是当地特有的灰海豹的自然栖息地。
中心旨在向游客介绍周围重要的生态系统,并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建筑空间,让参观瓦登海成为一种更加独特的体验。建筑以停泊在水中的港口码头为主题,共有四层,倾斜的基座突出水位随潮汐的升降,基座连接到建筑的长廊层,并向下延伸到滨水区。开放式地板在外部和内部空间之间无缝过渡。中心内规划有展览空间、探险区、研究中心、海豹池、会议室和美食空间等。游客在此将能够体验360度的瓦登海景观和远处的风景。
2025年初,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迎来自悉尼歌剧院以来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帕拉马塔博物馆Powerhouse Parramata的全面开放。
博物馆坐落在悉尼西部,Parramatta河南岸,占地30000㎡,拥有超过50万件藏品。其愿景是凭借141年的丰富遗产成为一个强大的博物馆,一个21世纪的科技博物馆。
法日合伙公司 Moreau Kusunoki 与澳大利亚当地的 Genton 工作室合作,为项目设计了一种新型博物馆系统,强调平易近人和简洁性,营造了一个探究和开放的环境,用以展示应用艺术和科学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和工程对世界产生的持续影响。整个项目由两座相连的高度不同的矩形建筑组成,内部包括 Powerhouse 藏品展览空间、沉浸式装置空间、表演空间、文化和市政活动空间。此外,还规划有应用艺术和科学的技术探讨研究驻地以及扩展教育项目。
墨西哥艺术品收藏家Fernanda Raíz和她的非营利组织Fundación Raíz计划在墨西哥南部热带雨林边缘建造一座研究博物馆Xinatli。该博物馆专注于人、艺术和科学,旨在探索21世纪共存的可能性。博物馆名字来源于那霸语“Xinachtli”,该词描述了种子发芽、开启赋予生命的形态的时刻。这个词象征着创造的理念,并向变形的潜力致敬。
博物馆坐落于一片90公顷的森林砍伐区,这片土地曾受到非法采伐的影响,未来几年将重新造林。建筑的概念是一个与周围雨林交织在一起的有机体。设计的灵感来自阶梯金字塔,并重新解构了金字塔的层次,因为“阶梯金字塔是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由此产生的平台提供了不间断的绿色环境景观。从内部看,游客可以俯瞰绿色荒野,从外部看,局部包裹的反光的光簧片会造成一种视错觉:从远处看,建筑的上部好像是悬空的。
博物馆规划有主展区、几个艺术展馆以及一个由科学家经营的当地研究所,将打造成为一个集文化、自然与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空间,计划2025年完工。
为了迎接200周年的到来,英国国家美术馆两年前关闭了塞恩斯伯里侧翼做改造翻修,邀请建筑事务所Selldorf Architects、Heritage Architects Purcell等专业团队,将其改造成一个更受欢迎、更具包容性和更便于使用的美术馆。而改造后的塞恩斯伯里侧翼将于2025年5月10日重新开放。
1991年开业的塞恩斯伯里侧翼主要展出国家美术馆年份最早的艺术珍藏,在那里,你能够找到闪闪发光的金色拜占庭祭坛画、文艺复兴早期的杰作和令人惊叹的达·芬奇手稿等伟大作品。设计师们用新的透明玻璃取代深色玻璃,引入更多的光线;扩大了一楼的门厅和开放空间,精简了安保流程;增强了不同空间的视觉连接;提供了更方便的连接不同建筑的循环路线和入口等等,全方面提升参观体验。展厅还为独特的展品创造了新的主题场景,增强了观展氛围。为了配合侧翼的重新开放,整个国家美术馆的藏品也正在重新装裱。
自2020年起闭馆翻修的巴黎发现宫,即将于2025年6月中旬重新开放,为游客提供全新的参观路线和聚焦科学及实验探索的空间。
巴黎发现宫位于巴黎大皇宫的西翼,是巴黎科学普及的标志性场所,开馆80多年间共接待了35万海内外观众。发现宫的翻修属于大皇宫整体翻修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管理委托给历史古迹建筑师François Chatillon。重新开放的发现宫占地近7500㎡,拥有好奇岛(共44个科技展览小岛)、天文台、实验室、赤道花园、动态装置、沉浸式空间、儿童宫等丰富的探索体验区。
6月中旬,发现宫将以一场大型人工智能展览重新打开新空间的大门,展览从科技维度深入解析人工智能,并探讨其在艺术、哲学、文化和政治领域开辟的前景。儿童宫也将推出名为“透明度”的首展,为儿童游客提供一个富有诗意和感官的透明探索空间。
位于曼哈顿下东区的新博物馆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中,计划2025年落成后重新开放。这座七层共174英尺高的附属建筑位于主楼以南,由OMA和Cooper Robertson合作设计,60000平方英尺的扩建面积将使博物馆的展览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
新楼将在二、三、四楼与主楼横向连接,并增加三层画廊、一家80个座位的餐厅、一家更大的书店、一个与现有天空厅相连的教育和公共项目高层论坛、艺术家驻留工作室和员工办公空间等,博物馆新文化孵化器new INC也在这里。博物馆还将在Bowery街和Prince街的交叉口设有一个新的公共广场,用于举办艺术装置、表演和聚会。
历经近10年、耗资3.3亿美元的扩建和翻修后,纽约弗里克收藏馆终于结束近5年的闭馆,宣布于2025年4月17日重新面向公众开放。
弗里克收藏馆位于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和东七十街的拐角,1935年由美国黄金时代弗里克家族私宅改建而成,为了让这座豪宅更适应博物馆的发展需求,Selldorf受委托于2016年开始对它进行扩建和翻修。翻修方案包括:修复豪宅现存的一楼画廊,并在一楼和二楼增加新的画廊;将旧空间改造为220个座位的斯蒂芬·A·施瓦茨曼礼堂;翻修弗里克艺术研究图书馆的阅览室等等。
4月起,弗里克收藏馆将以一系列开放项目欢迎游客回归,展出包括德加、戈雅、安格尔、鲁本斯和惠斯勒等艺术家的作品,乌克兰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卡涅夫斯基的陶瓷花卉雕塑,6月下旬将展出荷兰艺术大师维米尔的作品。4月26日至5月11日还将在新的礼堂举行为期两周的春季音乐会,庆祝其重新开放。
ARoS奥胡斯艺术博物馆是北欧最大、访问量最多的艺术机构之一,对于ARoS来说,2025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其委托丹麦建筑公司Schmidt Hammer Lassen与美国艺术家James Turrell合作设计的圆顶扩建项目“The Next Level”将于今年落成开放。
位于地下的The Next Level与原博物馆的地下层相连,将艺术和建筑融合成一种新的公民体验。扩建面积共4000㎡,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专用空间:一个1000㎡专门用于年度委托的新地下画廊;一个以James Turrell作品《圆顶》为中心的圆形露天空间,游客将可以通过天花板上的圆形开孔仰望天空。这也是目前所知的博物馆内最大的露天空间,将进一步巩固ARoS作为光、空间和色彩领域领先展览场所的地位。此外还增设一处公共艺术广场,以鼓励户外艺术欣赏。
为庆祝扩建项目落成,2025年,ARoS将呈现一些世界领先的艺术家和新兴声音。包括Barbara Kruger和Anna Boghigian等国际知名人士的个展;Isaac Julien作品的重大新收购;北欧地区首次为当代艺术家Igshaan Adams、Alexander Tovborg和Jenkin van Zyl举办的机构展览;毕加索、米罗和莱热等现代主义画家作品的大型群展;James Turrell新的永久性装置的开放。ARoS总监Rebecca Matthews表示:“2025年将是ARoS 166年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博物馆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转型,成为大规模参与变革性艺术体验的最具创新性的机构之一。”
MASP,圣保罗阿西斯·夏多布里昂艺术博物馆,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罗的主要文化地标。主楼Lina由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Lina Bo Bardi于1968年设计,以其大胆的“大象”设计而闻名,楼体由四个高出地面8米的巨大红色混凝土支腿支撑。2025年3月,MASP将迎来主楼旁一座全新塔楼的正式开放。
这座高大、黑暗、极简主义的塔楼,高14层,建筑面积7821㎡,建成后将使博物馆展览空间增加66%。塔楼由Júlio Neves与Metro Arquitetos的合伙人共同完成设计,并以博物馆的第一位艺术总监Pietro Maria Bardi的名字Pietro命名。它将增设五个展厅、多功能室、教室和一个保护实验室。
新塔楼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穿孔和波纹的金属层,如同一层“皮肤”,控制了自然光的入射,减轻了热负荷,缓解了通风,提高了能源效率,同时促进了内部和城市景观之间的视觉联系。新塔楼的一楼高8米,与Lina主楼下的开放空间高度相同,塔楼的深色外立面也呼应了主楼现有框架的颜色。未来这两座建筑将通过一条地下隧道连接起来,新隧道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