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故事2006—2015年抢占服务市场 上汽人的选择①

  纵观工厂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企业的发展始终与国运相通,与时代同频。正如老领导深情回忆时指出的那样:上汽厂历史上也经历过一些特殊困难时期、也经历了一些重大转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为新中国第一家汽轮机厂,这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选择;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由于当时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处于紧缩期,汽轮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我们最终选择了将6000千瓦燃气轮机及2200马力柴油机两大产品列为第二主流产品;八十年代初,在国家的支持下,我们海纳百川,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明显提升了国内汽轮机产业技术能级;九十年代,我们开放包容,率先成为行业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进入新世纪,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的变化,我们积极进取,拥抱变革,作出了一次次坚定的选择。

  2006年工厂电站汽轮机产量达到3601万千瓦,是当年德国西门子、美国GE和日本三菱产量的总和。工厂管理层分析判断,高峰之后必然进入增长缓慢期。同时,由于全国电站装机容量的迅速膨胀,产品服务市场必然迎来许多新的发展机会,而且相对于新机市场,服务市场的利润更为丰厚,我们不主动占领,这块蛋糕就非常有可能落到竞争对手和“杂牌军”手里。

  为落实工厂向服务领域转型的需要,2006年工厂成立了经营处,经营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抢回我厂出产机组的备品备件市场,另一项任务是抢占机组升级改造市场业务。

  我担任首任经营处处长,2006年之前由于我厂生产任务繁忙,厂里不重视备品备件这块业务,虽然也有订单,但订单量不多,我们卖备件主要等用户找上门很少主动出击。直到我们将目光投向这片市场时,才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理论上购买我厂设备的业主,备品备件也会从我厂购买,但在真实的操作层面,部分业主为了节约成本,会从许多零配件供应商处直接采购备品备件。形象地说,我们大店订单被门口摆的“粥摊”瓜分了。

  从业主方的角度看,这样虽然节省了成本,却留下了很多隐患。零配件厂商只具备备品备件制造能力,但没有技术相关知识产权,一旦备件有缺陷,安装后损坏,有几率会使机组故障,而零配件厂商没办法提供机组维修服务,这样对业主造成的损失要远高于购买备件节省下的成本。

  从我厂的角度看,我厂许多零配件虽然交由供应商生产,但其技术图纸均由我厂出具,供应商跳过我厂直接与业主签订订单,是对我厂知识产权的侵害。这种行为不但侵害了我厂的利益,更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对我厂的名誉造成损害。

  看清这一现实后,经营处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的办法,主动到电厂用户那里宣传,向业主强调,买主机厂备件就是买保险,虽然比供应商价格高,但高出的价格实际上买的是上汽厂的服务。零配件一旦损坏,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上汽厂都会第一时间予以解决。而“杂牌供应商”并不具备服务能力,从长远的角度看,建议用户不要因小失大,冒不必要的风险,选择上汽厂的备件更符合业主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 经营处又与与我们争抢备品订单的相关供应商取得联系,其中大部分供应商为我厂配套供应商,指出他们行为严重侵害了上汽厂的知识产权,如果继续向业主售卖备品备件,上汽厂将取消其供应商资格。

  从经营处成立的第二年起,即2007年,每年举办用户恳谈会,向用户推介工厂备品备件业务。捋清了备品备件销售经营渠道后,工厂订单量激增。2012年电站成立服务企业,经营处的业务转向了工业透平领域。

  机组改造业务方面,经营处成立后的2007年4月和8月,机组改造业务很快就开张了,拿到的第一、第二单分别是汉川电厂和吴泾、石洞口电厂的30万机组改造项目。因为技术方案准备充分,所以这两单与用户的技术协议、改造费用的谈判比较顺利。

  但是在吴泾、石洞口项目的交货期上出现了“卡壳”,对于电厂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且改造机组时间窗口特别紧,一定要保证在冬季来临前投产,所以对方坚持要求改造项目一定要在来年国庆节前完工。而当时厂里的生产任务饱满,改造项目的插入势必打乱正常的生产节奏,所以想利用来年国庆长假加班加点赶工,节后交付。因为交付期的分歧僵持不下,双方迟迟不能在合同上签字。

  当时我很急,于是向厂长顾伟请示。顾伟听后很生气,当即表示,我们的思想观念必须改变,不能老是习惯“朝南坐”。改造机组是我们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只有使用户得到满足需求,才能得到更多订单。最后,在厂领导的支持下,答应了用户在来年国庆前交付的需求,签约成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百度统计